365皮革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浙江: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示范区建设 构建减污降碳综合管理体系 ...

2022-9-14 16:29| 发布者: air| 查看: 4105| 评论: 0

摘要: 近日,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就此前浙江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开展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示范区建设的建议》提案作出答复。最近,《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创新区实施方案》已完成意见征求和修改工作,《 ...
      近日,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就此前浙江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开展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示范区建设的建议》提案作出答复。最近,《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创新区实施方案》已完成意见征求和修改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综合管理体系,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突破、管理优化、制度创新。现摘录入如下:
      一、生态环境部同意复函我省成为全国首个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创新区。
      二、关于提案反映问题的解决进展
      提案指出的三方面短板切中要害,针对性强,对此,主(会)办单位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相关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一)构建顶层设计
      在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指导下,制定《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创新区实施方案》并完成意见征求和修改,初步构建顶层设计。全面梳理我省重点地区、部门以及行业的环境污染物和碳排放特征,识别关键驱动因素,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定位,深入分析我省减污降碳面临的形势、基础和潜力,形成“突出协同增效、强化源头防控、优化技术路径、注重机制创新”的总体思路。到2025年,全省基本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综合管理体系,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突破、管理优化、制度创新。从目标协同、区域协同、领域协同、任务协同、政策协同、监管协同6个方面谋划重点任务,制定创新区建设改革、政策、实践、模式“四张清单”。
      (二)探索实现路径
      一是夯实减污降碳数字基础。二是有序推进试点建设。印发《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创建推进方案(2022—2025年)》,探索关键领域、关键行业、关键技术减污降碳实现路径,指导全省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建设。2021年11月,评选公布首批6个省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今年评审确定第二批试点,试点建设方向涉及大气环境协同治理、水环境协同治理、固废资源化利用、能源综合利用等多个领域。积极打造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标杆项目,今年共征集项目34个,经专家评审确定26个,初步形成标杆项目库。
      (三)推动多跨协同
      一是深化环境准入制度改革。二是建立减污降碳评估体系。研究发布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指数,指数体系遵循系统性、代表性、导向性和可获得性原则,包括协同效果、协同路径、协同管理三个维度,由6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组成,其中6个一级指标分别为环境质量、碳排放水平、协同耦合度、结构调整措施协同度、治理路径协同度、生态环境管理协同度。通过按季度发布指数,可充分反映各地区减污降碳目标、指标、任务措施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薄弱领域和突出问题,为各地各部门持续完善减污降碳工作提供决策指引,优化调整推进策略。
      三、关于落实提案建议的工作安排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推进“两个先行”,努力打造“重要窗口”,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高质量建设美丽浙江的重要抓手。提案提出的三方面系统建议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对推动我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我厅和会办单位将围绕建议,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逐项抓好落实。
      (一)加强源头防控协同
      1、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统筹考虑碳排放控制要求,研究制定减污降碳源头管控政策体系。指导湖州做好“三线一单”协同推动减污降碳试点,探索“三线一单”促进减污降碳协同管控的技术路径、管理模式。全面总结湖州试点经验,在全省探索建立与减污降碳目标相适应的分区管控体系。
      2、完善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准入制度。以环境质量改善和碳达峰目标为导向,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深化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在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园区)、能源基地和以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规划环评中探索开展碳排放评价试点,针对钢铁、火电、建材、化工、石化、有色、造纸、印染、化纤等9大重点行业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
      3、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利用。
      (二)优化大气协同控制路径
      1、推进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将碳排放控制纳入清洁生产审核,推动一批重点企业能耗、物耗、水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序发展短流程电炉工艺,提高废钢比,持续降低高炉燃料比,水泥行业加快原燃料替代,石化行业加快推动减油增化。推动冶炼副产能源资源与建材、石化、化工行业深度耦合发展。推进重点行业高碳高污染产业转型,聚焦杭州水泥、宁波石化、湖州水泥、嘉兴化工、绍兴化工、金华机械加工、衢州氟化工、舟山石化、台州医化、丽水人造革等行业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2、加强工业源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一体推进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与节能降碳,提高生产设施和大气污染治理设备节能降耗水平。开展钢铁、水泥、锅炉烟气超低排放与碳减排协同技术创新。稳步推进使用煤、煤矸石、石油焦等高污染燃料的砖瓦烧结窑、玻璃熔窑、陶瓷窑、石灰窑等换用低碳清洁燃料。深化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油品储运销等重点行业VOCs综合治理,大力推进原辅材料源头替代,推广使用高效喷涂方式,鼓励废溶剂回收再利用;落实低VOCs含量产品标识制度,在工业园区、企业集群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涉VOCs“绿岛”项目,实现VOCs集中高效处理。推动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试点。
      3、强化移动源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
      4、推进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协同控制。
      (三)推进水环境治理协同控制
      1、深化水环境治理与温室气体减排协同。
      2、注重集中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
      3、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健全省市县三级区域用水总量、强度控制指标体系。大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全面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和海水淡化规模化利用。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制定项目准入水耗标准,纺织、造纸、石化、化工等行业水耗达到清洁生产先进水平。深入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工作,组织开展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工作,构建“截、蓄、导、用”并举的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建设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厂。推进工业节水减排,推广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和废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
      (四)推进固废治理协同增效
      1、深化全域“无废城市”建设。
      2、提升源头治理能力。推动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纺织、造纸等行业绿色化升级改造,健全绿色制造体系,打造绿色供应链。构建农业投入品“进—销—用—回”全周期闭环体系。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推动杭州、宁波、温州、嘉兴、金华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实现“绿色物流”。
      3、强化固废综合利用。
      (五)巩固提升生态系统屏障和碳汇功能
      1、稳步推进生态修复。
      2、持续加强碳汇能力。
      (六)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能力建设
      1、建立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融合清单。
      2、提升现代化碳监测能力。将碳监测纳入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统筹实施,推动杭州、宁波、丽水等城市碳监测评估试点和中国华电集团(燃气机组)、浙能集团(燃煤机组)等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监测试点工作,探索卫星遥感技术在碳监测领域的深度应用。
      3、建设“减污降碳在线”场景应用。在全国率先启动减污降碳在线应用场景建设,通过迭代升级原有碳账户应用,以监管闭环和企业服务两个多跨场景作为小切口,建设“企业一本账”、“评价一指数”、“服务一键达”多个应用场景,按照“一地创新全省推广”,探索构建从源头、过程到末端全过程减污降碳协同管理服务体系。
      4、推动数字孪生试点建设。以典型场景应用为支撑,集成整合横向、纵向数据资源,探索建设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数字孪生应用场景,在上虞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开展试点应用。按照迭代升级、启动实施、谋划推进的要求,探索建设空气污染与碳排放协同预警及精准调控数字孪生应用场景。
      5、科技研发创新与应用示范。围绕废气、固废、废水三类要素和生产模式、生活方式、生态安全三个范畴,聚焦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领域,设立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大气污染控制与减排、固废处置与资源化、污水处理与生态修复、智慧监测与数字监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林业碳汇和海洋增汇、碳足迹核算与碳标签认证等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和管理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装备,首发一批政策标准和规范指南,科技支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创新区建设。
      (七)创新政策机制
      1、强化固定源减污降碳协同管理。持续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聚焦火电、钢铁、石化、建材、化工、有色、造纸、印染、化纤等试点行业,深入开展碳排放现状评估,建立浙江省重点行业碳排放管理台账,分行业研究单位产品碳排放绩效基准、评价指标、协同治理技术,建立健全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体系。适时推动区域碳排放量削减替代政策,依托环评审批建立固定源碳排放增量准入机制,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2、推动减污降碳一体化监管试点。在嘉兴市探索建立减污降碳一体化监管体系,推动将温室气体管控要求统筹融入环境准入、排放源管理、环境监测和执法监管等全过程以及治水、治气、治土、清废等全要素中。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构建集源头管控、过程管理、末端评价、服务支持于一体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体系,实现减污降碳技术协同、管理优化和制度创新。
      3、建立减污降碳协同评价机制。建立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综合评价制度,科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推进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客观评价各城市环境—气候—经济效益协同、重点措施增效、协同管理提效的实施效果,引导地方政府落实减污降碳行动,推动实现创新区高质量发展。
      4、完善环境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探索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试点,推动丽水市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安吉县竹林碳汇交易、椒江区大陈岛海洋蓝碳交易等试点建设,健全资源环境市场配置机制,推动一批较为成熟的项目参与国际自愿减排市场备案交易。扩大可再生能源、生态系统碳汇等碳减排项目储备。
      5、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多元激励机制。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手机版|人造革合成革圈内人士聚集地 ( 沪ICP备09006060号-7 )

GMT+8, 2024-10-18 20: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