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外超细纤维合成革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近年来,我国超细纤维合成革行业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结构性产能过剩、高端产品和技术短缺、国际市场需求不振、环保要求越发严格等带来的多重压力。突破瓶颈,优化产品结构是当务之急,本文从市场与技术的角度介绍了国内外超细纤维合成革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期望国内的生产企业能结合自身的生产实际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并实现再创新。
天然皮革资源有限,具有优良性能的仿真合成革的开发成为人类的追求。图 1 为人工皮革的发展历程。
虽然非超细纤维材料的人造革、合成革产量很大,但难以满足人类高标准的要求。随着生产和应用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生产成本的逐步下降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超细纤维合成革(超纤革)的生产和消费快速增长,现已被广泛应用于高档鞋、服装、家具、球类以及汽车内饰等领域。据统计,目前全球已有 90% 以上的高档运动鞋采用超细纤维合成革制成,高档汽车座椅也已大量采用超细纤维合成革替代天然皮革。
仿真皮革是以纤维为增强材料,以高分子粘合剂为基体,通过涂敷或浸渍方式构成的复合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需求,纤维增强材料由以往棉纤维改进为合成纤维,由线密度较粗的纤维发展到超细纤维;纤维的集合体也从较早的仅用机织物、针织物,增加了非织造布品种;而作为基体材料的粘合剂,也曾先后经历了聚氯乙烯(PVC)和聚氨酯(PU)两个发展阶段;而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已经不再仅用溶剂型聚氨酯,水性聚氨酯也已进入了市场。
“合成革”最早由美国DuPont(杜邦)公司于1963年以“Corfam”商品名发布并投入生产,此后,该公司将专利技术转给了日本可乐丽公司和东丽公司。至今,DuPont公司合成革制造技术的思想一直在被沿用,主要包括1)将纤维(当时还不是超细纤维)制成立体网络结构的非织造布作为基材,再赋予聚氨酯等弹性体;(2)在基材表面涂敷透湿性、防水性优良的PU微多孔膜。
三维网状结构的非织造布为超细纤维人工皮革提供了模仿天然皮革的基础,配合微式开孔结构的聚氨酯树脂及一系列后整理,使超细纤维人工革成为替代天然皮革的最佳材料。但非织造布内外密度一致,尚不能完全达到天然皮革在截面上的密度梯度分布,即超细纤维人工革的韧性较天然皮革差一些。
合成革有光面革与绒面革之分(表 1)。合成革在常规性能和形态结构上与天然革很相似,广泛的应用也更促进了它在产量与品质方面的提高与发展。
自1997年以来,日本的超细纤维合成革产量平稳增长,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2007年达到 4 150 万m2;韩国、中国台湾、意大利的产量缓慢增长,10 年间增长了约 1 倍,但至2007年末均未超过 1 000 万m2;中国大陆的产量在2001年前基本与韩国、中国台湾和意大利相当,但2004年后增长极快,带动了世界超细纤维合成革总产量的增长。此外,我国的超细纤维合成革在产品质量和品种方面也显示了良好的趋势,产品已进入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国市场,终端产品则出口到更多国家和地区。
我国超细纤维合成革的研发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近 10 年来正式形成产能。现在已经有山东同大海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万华超纤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峰超纤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双象超纤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温州黄河超细纤维有限公司、福建隆上超纤有限公司、浙江禾欣 – 可乐丽超纤皮(嘉兴)有限公司等 15 家企业建成了 22 条超细纤维合成革生产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