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2-12-2 13: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复合纺丝法相比, 共混纺丝法最大的优点是设备简单——对常规纺丝设备适当地加以改造即可实施共混纺丝,从而降低了设备 投资成本。但是,共混纺丝对原料选择及纺丝成型工艺的要求很高,关键技术有以下四个方面。
(1)选择的两种组分的相容性。它是形成海一岛结构的基础,同时也是影响可纺性的重要因素。只有完全非相容的体系或部分 非相容的体系才能够形成两相结构,而完全相容的体系则形成分子水平的共混物。完全非相容的体系又会造成可纺性不良,纤维难于 成型, 此时可以添加适当、适量的相容剂调节可纺性。相容剂的添加还可以调节岛径分布的均匀性。但是相容剂添加量过多会出现 熔体增稠效应, 不但可纺性恶化,还会由于海、岛两相作用力增强,最终不易剥离为超细纤维。
(2)两种组分在纺丝工艺条件下的熔体粘度比。它决定着海、 岛两相的归属, 即两种组分中哪种组分可以形成海相,哪种组分可 以形成岛相以及岛尺寸的大小。一般情况下, 熔体粘度高者易成岛 相,熔体粘度低者易成海相,但是熔体粘度差过大, 又会降低可纺 性。熔体粘度比又取决于原料的相对分子质量、纺丝温度、两种原 料对温度的依赖性和对剪切速率的依赖性。剪切速率则与熔体吐 出时的泵供量和喷丝孔的孔径、长径比相关。
(3)两种组分的共混组成比。它也决定着两种组分的海、岛相 归属、岛尺寸的大小以及可纺性能的优劣。通常高组分含量者易形成海相,低组分含量者易形成岛相,而且岛相组分含量愈高,岛尺寸 就愈大。而两种组分的含量愈接近, 可纺性就愈差。 。
(4)两种组分在纺丝熔体中的分散程度。它决定着岛尺寸的大小、岛相分布的均匀性以及纤维在纺丝、拉伸过程中的可纺性。 分散均匀且岛相尺寸适宜,最终剥离后的单纤维愈细,可纺性也好; 分散不良且岛相尺寸过大,在纺丝和拉伸过程中会发生断头和毛 丝。对于完全非相容共混体系,可通过添加适宜、适量的相容剂改善可纺性,同时还可起到调节岛相数目、岛相尺寸大小及其分布均 匀性的效果。在螺杆挤压机出口至纺丝组件之间的适当位置放置静态混合器,有利于改善两组分的分散程度。岛相的数目过多、岛 相尺寸过小时,岛与岛之间易发生粘连,导致最终难以剥离。 通常,岛相组分是有效成分,是最终留存下来并形成超细纤维 的组分;而海相组分最终要被溶除掉。因此,尽可能提高岛相组分含量,并使岛尺寸更小且分布更加均匀,是提高产量和获得更细超 细纤维的关键,这也正是共混纺丝法制造超细纤维在理论研究与技术实践上的难点。这是由于形成岛相的组分含量愈高,它就愈容易 转而形成海相,或是出现海中有岛、岛中有海的所谓Ain Bin A相转变过渡状态。虽然提高岛相与海相在纺丝温度条件下的熔体粘 度比,可以保证高含量组分构成分散相,避免岛相组分向海相转 化,但这又会导致可纺性的恶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