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文看懂“真皮纤维制革产品”(飞皮)的前世今生
皮革废料的利用,是一个古老的世界性话题,寻找合理有效的利用途径,研制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一直是皮革废料利用中的重要课题。早在1928年,意大利人就首先将含铬皮革废料用于人造革原料。但由于铬的危害,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皮革废料,一般是指主要成分为皮胶原结构的废料。皮革废料的种类较多,按来源可分为三大类:
- 制革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
- 皮革制品生产中产生的裁剪余料
- 废旧皮革制品
在皮革废料的再利用中,一般有以下几种主要用途:
1、利用真皮层中含有蛋白质等成份提取胶原蛋白,制作肥料、饲料;
饲料:原皮经高压、蒸煮、灭菌等工艺,可生产出一种褐黄色的肉骨粉,用这种肉骨粉制备的宠物饲料和以前的饲料相比,不仅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也很大。
肥料:皮革废料中含有大量的“氮元素”,可以通过煅烧来生产农用化肥,以此来满足农作物的生产,提高小麦和水稻的产量。
2、利用毛发里面的蛋白质等成份生产生物制剂等。
在制革生产中,可以回收利用的废毛主要包括绵羊毛和山羊毛,除直接回收外,毛的开发利用研究还包括:毛的降解、降解产物的分离纯化等等,其可用于以下几个方面:生物发酵和土壤调节剂、化学降解制备蛋白多肽等。
3、生产人造革基材,或同别的纤维混合制造复合材料。
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主要应用了其纤维特征,做成无纺布,成为人造革等的基底材料,或同别的纤维混合制造复合材料。
早在20多年前,国内就有使用皮粉和树脂混合后压成基材,再经过处理制成皮革——成为再生革或者皮糠纸。它的缺点是手感硬、牢度差、使用范围有限。
而近十多年来,使用真皮纤维制革技术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已逐步走向成熟。尤其以耐克在 去年(2017 年)纽约气候周推出了五款使用这种新型皮革(耐克称之为“FLyleather”,国内有翻译为“飞皮”)制成的鞋型,将这一技术推向了一个阶段性的高潮。国内鞋材商纷纷加大找寻这种皮革的力度。

首先,这些皮革碎屑会被研磨成更细的皮革纤维,再用大功率水流将它们与聚酯织物混合,最终形成一块新的"皮革"。
下面,《人造革合成革信息》杂志社为您梳理下该技术的发展脉络:
2004年。
从技术上看,笔者现在能搜索到该技术最早的相关专利是2004年。
这项技术的原创人是张立文,他从2003年开始研发这个产品。距今已有15年历史了。
2004年4月10日申请第一个专利《动物皮革胶原纤维纱线及其生产方法》,2006年7月12日正式授权;
2004年11月20日申请第二个专利《胶原纤维还原革基本及其加工方法》,2010年4月7日正式授权;
2006年4月30日,申请第三个专利《一种液体开松机》,2009年9月30日授权;
2010年10月申请《胶原纤维还原革及其加工方法》专利,2012年11月授权。
2011年中国第一代真皮纤维复合皮革产品问世。也就是表层是人造皮革或烫金面料,底层是真皮纤维水刺基布,当时售价110多元每米,这个产品到现在还在生产销售。
发展到目前阶段,至少经历过3-4代产品的更新,技术也不断进步。可以无溶剂贴面,也可以水性树脂滚涂压花,仿真效果好,真皮含量成品皮革在50%以上。整体效果达到了比较理想的状态,基本上接近原生态真皮的效果。
但这种产品的推广还存在一些阻力。
阻力来自两个方面:1、没有一个合法身份;2、缺乏相关标准。
- 称为“再生革”?这种产品已经有了,再叫这个名字会混淆;
- 称为“人造革”?但实际真皮纤维含量很高,是用的真皮原材料;
- 称为“真皮”?还没有得到权威机构承认,消费者也会投诉。而且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耐克就是因为称之为“Flyleather”而遭到世界皮革协调委员会起诉。因为其中含有“leather”这个词,而“leather”这个词只能是天然皮革专属。
世界皮革协调委员会表示,我们支持任何利用皮革废料、铬屑和碎片加工成各种可使用的材料,但是,我们不能将这种材料称作皮革,‘Flyleather’对皮革一词的定义造成混淆,世界许多成员国家认为使用‘Flyleather’一词并不恰当,也不合法。
世界皮革协调委员会已向耐克公司送达了此声明,并要求此声明给与答复。目前我们还没看到耐克的答复。
即使是在即将举行的中国国际皮革展上,人造革厂家都收到了来自主办方的通知,称人造革产品不得使用“leather”一词。
但不管如何,由于我国每年产约140万吨的皮革废料这一客观事实,回收及充分利用这些固体废料及废旧革制品不仅可提供大量的工业新材料,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也有利于皮革业的长远发展。
基于此,《人造革合成革信息》杂志社特别在今年的皮革展(8月29-31日)前夕即8月28日举办的一次技术沙龙中,邀请到了这方面的两位前辈专家特别和大家探讨真皮纤维制革技术的发展历史、技术动态以及未来市场前景。
一位是现任金昌人造革的刘剑锋总经理。刘总在人造革行业有30多年的从业经验,数年前即与国内相关专利发明人张立文先生合作开发出了国内第一代较为成熟的产品,对这一产品有着深刻而专业的认知;
另一位是江阴骏华公司的朱晓军总经理。朱总在从最开始的皮粉产品经营开始,经历了皮绒、仿皮到现在的“牛纤皮”产品,经历了三四代的产品迭代开发,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目前已有批量产品应用在汽车、沙发、制鞋等方面。朱总也给这种产品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叫“牛纤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