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3-2-6 16: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皮革固废资源化利用,大有可为。陕西科技大学李闻欣副教授指出,目前常见皮革固废利用手段是根据固废的种类进行实施或研究。一是皮革边角废料,不含铬的皮边角废料如鞣前准备工段的灰皮边角废料以资源化利用为主,多用作明胶、食品包装如肠衣、保健品胶原蛋白粉和发酵有机肥等,经济效益比较显著。而含铬皮革边角废料的利用通常以脱铬后利用为主,当脱铬达到国家标准后可以同不含铬的皮边角废料利用方向一致。目前皮革边角废料也有向高附加值方向的利用研究,如胶原医用材料(如猪皮胶原眼角膜、胶原人造血管等)、柔性电子方向传感材料、纺丝材料、胶原改性的功能化学品材料等。二是制革污泥,不含铬的制革污泥多用于农肥、建筑材料、燃料材料等。含铬污泥脱铬后亦可农用、土地填埋、改性为吸附材料等。三是废弃动物毛,山羊皮的毛多用于加工羊绒产品,附加值较高,绵羊皮的毛可作为毛纺材料原料。目前牛皮采用保毛法脱下的废毛是工厂处理的难题,通常是干燥后焚烧掉,部分用于干燥粉碎做饲料添加剂。在废弃毛利用方面的理论研究也涉及在胶黏剂、缓释农肥、农业地膜等领域的应用。虽然成果较多,但还未能完全实现工业产业化。
环保高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倒逼皮革企业优化工艺,尽可能去循环利用,走绿色发展道路。浙江、广东、江苏、河北、山东、重庆、四川等省市积极推动全省域或区域“无废城市”建设,提升固废综合利用水平,目前“无废城市”建设从局部试点逐步向全国推开,版图不断扩大,持续推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实现减污降碳的目标。环保层层加码,制度严格执行,深度考验了皮革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面临多重压力,难解后“固”之忧
固废利用手段多种多样,补齐了皮革循环链条,带动关联产业发展。但回看生产端,皮革企业更多是在自掏腰包,履行治污责任,没能变包袱为财富,反而陷入泥淖,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维护绿色成为“负担”。福建某皮革厂老板表示:“一般固废主要是碎皮料,能用的就卖给第三方,不能用的直接花钱拉去集中处理,而含铬的边角废料和制革污泥都是危废,需要花钱交给有资质的公司拉去处理,危废处置价格是一般固废的数倍,由工厂自行付费处置,对企业主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皮革行业需要符合环保规定,才能健康发展,但在全球经济唱衰、整体市场不景气的背景下,废物处置成本过高,让很多皮革企业压力颇大。业内专家表示,皮革企业向外转运1吨含铬皮革废碎料的成本为1 200~1 800元,不同地区价格有所不同,有些地区可能超过1 800元。根据皮革废碎料的干净程度、企业地域政策不同,价格也有所差别,同时大型危废库、安防及监控系统等投入较大,其关键影响因素是大量含铬废革屑无法有效、及时转运,造成企业的固废储存成本提高,生产的顺畅性受阻,无形中给企业增加了许多成本。成本压力及利益驱使下,部分企业甚至铤而走险,非法倾倒、处置危险废碎料,对环境造成污染。违法固然不可取,但背后逻辑则是废物处置价格过高令企业难以承担。
一边是环保成本,一边是常态督查,皮革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存。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持续开展环保督查。2022年6月,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披露河北省督察情况,其中辛集市11个皮革企业污泥暂存场存放污泥约127万m3、枣强县大营污水处理厂含铬污泥长期堆放等问题突出,给皮革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甚至有企业因超期存放含铬危废被责令关停。
对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一直是企业的沉重负担。皮革行业中小型企业居多,多因企业所在省市无有处理资质的企业,而跨省危废运输手续复杂,较难实施,导致中小型皮革企业含铬危废无法处置。中国皮革制鞋研究院科技研发中心主任庞晓燕博士认为,制革和皮革固体废物处置分属不同领域,皮革企业缺乏技术手段,委托处置也存在较多问题:一是含铬危废的处理处置费用高、管理难度大;二是有资质的危废处理处置企业少,危废跨省运输难度大;三是危废暂存有时间限制,超期存放属违法行为。
企业自行处理含铬废物同样存在隐患,陕西科技大学李闻欣副教授表示:“一是目前市场缺乏统一标准的专用处理设备;二是在处理过程中对含铬废革屑脱铬率偏低,容易造成综合利用的产品含铬超标问题;三是脱铬处理综合利用存在二次污染问题,而且这种二次污染较难处理。针对废弃物的高附加值利用一直是行业关注热点,但个人认为能低成本大量处理,不产生或少产生二次污染才是最佳方向。废弃物的处理综合成本不应高于废弃物本身价值。”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相关政策法规日趋完善,企业的减排降污工作难度也在加强。污染物排放要求、节能降耗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各项任务目标,都是企业绕不开的难题。尤其企业面临环保成本上升而利润空间被挤压的形势下,容易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对整个行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对于皮革行业的企业来说,必须寻找相应办法来解决现在面临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