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超纤的分类
从制造工艺来讲,分为油性和水性。国内目前90%工艺采用都是甲苯减量,即DMF溶剂型的油性超纤皮革,不属于国家支持的项目,溶剂本身造成的环境污染还比较大。水性和油性超纤革两者有技术鸿沟,水性超纤不用DMF,用水作溶剂,难度要大很多。水性1995年就有人研究,但市场认可度不高,树脂有限,助剂市场也不大,没人愿意做。另外水性开发投入也很大,厂家不愿意干。但油性超纤比水性要便宜10%左右。目前欧美有零星出台一些政策限制未来合成革不允许含DMF溶剂,而这是油性需要用到的。
从加工的终端来讲,分为绒面和光面,光面是指荔枝纹等纹路的合成革,而绒面触感像真皮,表面没有花纹,绒面超纤革表面与麂皮绒面相类似,绒感细腻,耐磨,而力学性能高于麂皮和起绒纺织品。我国的汽车绒面超纤革绝大部分还是进口,国产技术指标达不到,主要以光面为主。
超纤在汽车的应用壁垒:
从表面工艺技术来讲,绒面超纤技术壁垒大,国内还是依赖进口,但如果只是光面超纤,技术壁垒不大,门槛也不高。不过如果一个原来家居行业的超纤皮革厂想要进入整车厂,门槛还是蛮大,主要有两原因:
第一是皮革厂要具有主机厂体系认证(ITF16949)。这个认证是国际通用的,尤其以北美为主,这方面难度非常大,一般国内工厂很难做到这一点。大多超纤厂生产都是民用产品,卖了后不需后续的服务,但汽车不一样,出了事故需要溯源和追责,很多小的超纤皮革厂不具备这能力,这基本上把国内90%超纤厂拒之门外。
第二是主机厂认证有自己的要求,基本上内饰材料包括真皮,PU,PVC和超纤,所有车系只认定三家供应商为主,第四家厂商想再进去难度是相当大。大部分整车厂已经有3家,如果要公关,花费在500—1000万以上,而且进了供应体系还不一定能挤得掉原有厂家。
汽车超纤的价格
目前国外比较贵,绒面高端超纤(仿麂皮革)达到300元/平米左右(比如意大利的AlcAntara),质量差一点的也要200-250元。目前国内的绒面还灭有完全达到要求,只有小部分供货,且价格也要低很多,价格在150-200元/平米之间,但成本只有约50-100元,毛利率超50%。光面的价格比较低,约在100元/平米上下。
汽车超纤市场空间:
整个超纤在所有领域的应用有超过2亿平方米的市场空间。汽车用超纤虽然小,但高端很多。目前车用真皮在150-300元/平米之间,平均200元/平米,目前汽车超纤价格在100元/平米左右,使超纤替代真皮在成本上有很大优势。从本世纪初,日本技术引入后,市场迅速打开,20年间中国从最初100万平方米,到现在全行业具备2.5亿平方米的产能,翻了200倍。目前汽车领域,中国如果超纤全部替代真皮的话,汽车座椅的市场容量大约100亿/年,汽车方向盘市场容量近20亿/年(方向盘量比座椅小很多,但对单位超纤的质量要求高,价格也更贵)。
汽车超纤的应用现状:
目前国内车企包括比亚迪,长安等在内,都开始用上超纤,目前传统车厂就广汽还没有怎么在应用。特斯拉的座椅无溶剂PU皮,方向盘是绒面超纤。新能源车企除了蔚来之外,大概率会学特斯拉,符合新能源要求。蔚来目前还是走真皮高端路线,但以后也有转型可能。2022年后,在国内生产的大众(包括国产奥迪A6在内)和福特,也定下来会大规模应用超纤来替代真皮。除非PVC未来走高端化,要不肯定会被高端PU和超纤所替代。
目前汽车超纤应用面临的障碍:
超纤革确实比真皮环保,性能优异,但还需要更高端、更加环保的方式生产。国内多大是两种工艺,一是用不定量的甲苯来减量;二是用定量的氢氧化钠来减量,氢氧化钠相对比甲苯更加环保。现在超纤涂层用的树脂都是含有dmf,即油性,而水性超纤目前用量很少。未来超纤升级换代到第4代革环保超纤革是趋势。
另外,在车企推广的主要阻碍是传统消费者还是认知真皮,其实普通消费者很难辨别外观,但中国人传统观念还是喜欢真皮。这个有过程,需要主机厂去逐步应用,推荐,并教育消费者。目前高端包裹的皮革已经有超过50%用超纤来代替,证明该类材料在高端市场上也可以应用。
国内超纤厂家和经营效率:
目前具备生产纤维、布、革完整的产业链的国内厂家有18家,其中只有两三家能在汽车上供货。从整个超纤市场,毛利率在20%左右;而仅从汽车超纤细分,毛利率要高一些,在30%下上,其中,如果能做类麂皮(绒面),毛利要达到50%-90%,如只是普通的贴面皮革(光面),则可能毛利率不到30%。目前所有市场上50%的超纤量是由华峰超纤提供,他们产品比较工业化,高端的很少,汽车用的就更少,导致整个超纤行业的产品毛利都比较低,而且还在逐年下降。
国外超纤厂家
国外技术最先进的是日本,其次韩国台湾中国,所以日本车在超纤用的多。欧美整个超纤行业技术不如日本,而且产能远远不够,所以车用高端革的主要是真皮或无溶剂PU,低端的就是PVC或纺布,意大利的Alcantara因为供给超跑车所以非常知名,但面料价格很贵,产能还比较低。
|
|